运城10月11日电 题:从穷乡僻壤到“乡村都市”黄河古渡口迎“新生”
记者 宋立超
在吕梁山脉南麓、晋陕两省交界处的古渡口龙门,一排正在修建的仿明清时期建筑顺着黄河岸边延伸而下。就在不远处,一幢幢楼房整齐排列。
这里是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,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南端出口。万里黄河流经此地,出峡谷,入坦途,是黄河流域著名的“禹门口”。这里有一道“龙门”。黄河水被约束在高山峡谷之间,越近龙门河床越窄,至最窄处咆哮而下。“龙门三激浪”成为黄河千百年来的奇观。相传,这里是大禹治水凿龙门、鲤鱼跳龙门的地方,更以“古龙门八景”著称。
龙门村所在地自古为晋陕两省交通要冲,在明清时期更曾是黄河的重要渡口,商贾云集,繁荣兴盛。龙门村人借此为生,富足一时。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,往日繁华不复存在,并逐渐被贫穷所代替。
“周围都是荒沟和石头滩,大家为躲避黄河水灾而住在山上的窑洞里。因为穷,村里的小伙子娶媳妇都困难。”68岁的龙门村民吕小管11日在回忆当年的穷苦生活时说。他表示,彼时的龙门村民靠天吃饭,十种九不收,再加上黄河泛滥,人们常年为吃饱饭而奔波,生活极为贫苦。
“对于深切体会那种生活的一代人来说,真的是穷怕了。”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说,“所以我们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。”
从2000年开始,原贵生开始发动村民集资发展集体经济。此后,利用“借鸡生蛋”的方式,依靠集体经济、股份制经济、联户经济、个体私营经济、吸引外资等“多轮驱动”,龙门村的发展越来越好,如今已形成涉及煤焦化、精细炭黑、发电、建材、铁路运输、房地产、旅游七大产业的龙门科技集团。2016年,龙门村集体经济突破1.2亿元人民币,全村人人持股、人人分红,人均年纯收入达2.7万元人民币。
曾在窑洞里挨饿的吕小管早就搬进了100多平米的楼房。作为退休职工,他和老伴不仅每月有退休工资,每年还要分三次红利,两人的年综合收入能接近10万元人民币。
整个龙门村的村民都在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。如今,村民们都搬进了高标准住宅楼,享受住宅楼物业管理维修费、生活用水、医疗保险、养老保险等费用全免,电费、暖气费、煤气以及买房子享受价格补助,村中更是实现了医疗费用的全部报销。
现在的龙门村已经犹如一个“小城市”,高楼林立,设施齐全,环境优美,实现了农村城市化、农民职工化、农业机械化、生活小康化、住宅园林化。目前,该村已先后获得“全国文明村”、“全国十佳小康村”等多项称号。
从繁华一时的古渡口,到贫穷落后的码头村,再到富裕和谐的“乡村都市”。“我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会过上现在的生活。”吕小管说。(完)
责编: